上世纪七十年代,马王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部帛书版道德经,专家将其与后世普遍通行的《道德经》逐一对比后-得出一个较为惊人的结论,那就是有差异的地方多达700多处,有近200句话因为一字之差而使得含义有了天壤之别。
造成《道德经》篡改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说:不能理解老子看问题的深度,妄断文意自以为是而为之。比如:通行本中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”,而在帛书中,此句为“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直接将“今”改为“古”,一字之差,意义全然相反。
再有因流传过程中,避讳历代皇帝名讳而改的,如刚刚那句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”就是因避讳“刘恒”而将“恒”改为意思相近的“常”。还有将“邦”全部改成了“国”,“启”全部改成了“开”,“弗”全部改成了“不”等等……
虽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字,但文字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衍生义,一字之差就可使后人更难理解道德经本意。所以,研习《道德经》追溯到现已知年代最早的版本有助于我们更接近老子的思想。
然因帛书残缺,本专辑诵读帛书版部分残缺补全文字参考河上公版本。
如果你也喜欢《道德经》,对老子智慧深感兴趣,欢迎与我交流探讨,期待您的评论!您的点赞与转发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。